时间: 2025-04-24 18:2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20:16
武士:在日语中称为“侍”(さむらい, samurai),是指在日本封建时期(大约12世纪至19世纪)为贵族、领主(大名)服务的职业军人阶层。武士不仅负责军事任务,还参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他们遵循一套严格的道德准则,即“武士道”(ぶしどう, Bushido),强调忠诚、荣誉、勇气和自我牺牲。
“武士”一词源自日语“侍”,最初指侍奉贵族的人,后来特指军事侍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直到明治维新时期被废除。
武士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和武器(如武士刀)成为了日本文化的象征。武士道精神也被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武士常常让人联想到荣誉、忠诚和勇敢。在现代,武士形象常被用于电影、动漫和游戏中,塑造出各种英雄或反派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武士”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人,或者那些坚守原则和荣誉的人。
在诗歌中,武士可以被描绘为:
铁甲寒光映月明, 武士刀锋斩夜风。 忠诚如山不可移, 荣誉之血染红樱。
武士的形象常与传统的日本音乐(如尺八和太鼓)以及精美的武士刀和盔甲联系在一起。视觉上,武士的形象常与樱花、竹林和古老的城堡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武士的形象与骑士相似,但武士道强调的忠诚和荣誉与骑士精神有所不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职业军人阶层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出现。
武士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也象征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在学习语言和理解文化时,了解武士的含义和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的历史和现代社会。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