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3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6:06
“凡才浅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普通的才能和浅*的见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一般,见识不深,缺乏深厚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凡才浅识”常用来描述那些平凡无奇、缺乏远见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谦虚地评价自己或他人,或者在批评某人时使用。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因为专业交流更倾向于精确描述能力和知识水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平庸之辈”更强调社会地位的平凡,而“才疏学浅”则更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凡才浅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才能和见识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能力和见识不足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对于才能和见识的评价往往与个人的品德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因此,“凡才浅识”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谦虚和自省的情感,同时也可能带有一种无奈和自我批评的意味。在使用时,它可能引发对于个人成长和知识深化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讨论中使用“凡才浅识”来谦虚地表达自己对于某个复杂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和研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凡才浅识如我,
漫步知识的海岸,
每一步都显浅*,
但心中渴望深邃的海洋。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平凡的人站在广阔的知识海洋前,显得渺小而无力。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平静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反映出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渴望与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diocre intellect”或“limited knowledge”,它们在意义上与“凡才浅识”相近,但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有所不同。
“凡才浅识”这个成语在描述个人能力和见识时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期待,也鼓励个人不断学和成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3.
【浅】
流水声
【组词】
浅浅
4.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