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2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25:32
没脊骨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固定短语,但它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没有脊骨”。在生物学上,脊骨指的是脊椎,是支撑身体的主要结构。因此,“没脊骨”可以比喻为缺乏支撑或骨气,即指某人或某物缺乏坚定性、原则性或勇气。
在文学作品中,“没脊骨”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缺乏决心或勇气,例如在描述一个在压力下容易屈服的人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缺乏骨气或原则。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的性格特征或行为模式。
由于“没脊骨”不是一个固定成语,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显。它更多是基于字面意义的比喻用法,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比喻用法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强调“骨气”是一种美德,指的是坚定的原则和勇气。因此,“没脊骨”在社会交往中可能被视为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强调坚韧和毅力的文化背景下。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软弱、无能或缺乏决心的负面联想。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感到失望或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没脊骨”来形容那些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的人,或者在讨论某些缺乏坚定立场的决策时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风中残烛,没脊骨地摇曳在世俗的寒风中。”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弯曲的脊椎或一个无力支撑的身体。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描述软弱或无力的声音,如低沉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ineless”,意为无脊椎的,比喻为缺乏勇气或决心。
“没脊骨”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复杂的成语,但它简洁地传达了缺乏坚定性和勇气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脊】
(本义:背中间的骨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脊,背吕也。 、 《仪礼·特性礼》-举肺脊。 、 《易·说卦传》-坎为美脊。 、 李白《大猎赋》-或碎脑以折脊。
【组词】
脊杖、 脊令
3.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