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6:11
“元夕”是一个汉语词汇,特指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即元宵节。在**传统文化中,元夕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个词汇由“元”和“夕”两个字组成,“元”指第一,“夕”指夜晚,合起来即指正月十五的夜晚。
“元夕”一词源自*古代,最早见于唐宋诗词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为指代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历史演变中,元夕的俗和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元夕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展示民间艺术和传统俗的平台。元宵节的灯会、猜灯谜等活动,都是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夕带给人们温馨、团圆和喜庆的情感联想。它让人们想起家人团聚的时光,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个人生活中,元夕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家人会一起制作和品尝汤圆,参与社区的灯会活动,享受节日的欢乐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元夕:
元夕月明,灯火阑珊,
汤圆香甜,家人团圆。
猜谜笑声,灯影摇曳,
传统佳节,情意绵绵。
元夕的视觉联想包括五彩缤纷的灯笼、明亮的月光和热闹的街市。听觉联想则可能是欢快的音乐、人们的笑声和猜灯谜的讨论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元夕的节日可能包括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这些节日也强调家庭团聚和传统*俗。
元夕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元夕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首也。-元,始也。 、 《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 、 《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 《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 、 《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 、 《礼记·曲礼》。注:“头也。”-牛曰一元大武。 、 《新唐书》-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
【组词】
元首
2.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