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1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12:15
词汇“噬肤”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噬肤”这一词汇的分析:
“噬肤”字面意思是指“咬噬皮肤”,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行为对人的伤害或侵蚀,尤其是在比喻意义上,指某种影响或压力对人的身心造成深刻伤害。
由于“噬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极端的痛苦或折磨。
“噬肤”由“噬”和“肤”两个字组成。“噬”意为咬,“肤”意为皮肤。这个词汇可能是从描述动物咬噬人类皮肤的行为中引申出来的比喻用法。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噬肤”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极端的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如战争、迫害等对个体造成的深刻伤害。
“噬肤”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痛苦、伤害和侵蚀。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极端痛苦的共鸣。
由于“噬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描述某些极端的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时,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噬肤”用作比喻,来形容某种深刻的伤害或痛苦,例如:“时间的噬肤之手,悄悄带走了青春的容颜。”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一些描绘痛苦或伤害的场景,如战争、暴力等,来强化“噬肤”这一词汇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由于“噬肤”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或者需要通过更具体的上下文来翻译。
“噬肤”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比喻方式来描述深刻的伤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经历。
1.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2.
【肤】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同本义。
【引证】
《论语·颜渊》-肤受之愬。 、 《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 、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组词】
肌肤、 肤革、 肤不生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