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2:5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2:52:21
词汇“噬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噬指”字面意思是指咬手指。在古代文献中,它有时用来形容极度恐惧或痛苦的状态,因为人在极度恐惧或痛苦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咬自己的手指。
由于“噬指”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有所提及,用以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
“噬”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咬,而“指”即手指。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人们对极端情绪反应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日常语言中逐渐被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在古代**,人们可能会用“噬指”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极端的情绪反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绪表达的一种文化认知。
“噬指”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它让人联想到极度的恐惧、痛苦或不安。
由于“噬指”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噬指”用于描述一个角色在极度恐惧或痛苦时的行为,以此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
由于“噬指”涉及的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来表现一个人咬手指的情景,以此来传达角色的内心状态。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噬指”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描述极端情绪反应的词汇中。
“噬指”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绪反应的描述方式。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这样的词汇,但了解它们的存在和意义,对于提升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的多样性是有帮助的。
1.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2.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