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4:46
“三龙祠”这个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一个供奉三条龙的神祠或庙宇。字面意思上,“三”表示数量,“龙”是**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祠”则是指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建筑物。
由于“三龙祠”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它可能在特定的地区或文化背景下被提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方,或者在口语中,它可能是一个特定社区或家族的内部用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它可能被用来指代某个具体的考古发现或历史遗迹。
同义词可能包括“龙庙”、“龙神祠”等,这些词汇都指的是供奉龙的庙宇。反义词则较难确定,因为这个词汇本身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不太容易找到直接的反义词。
“三龙祠”的词源可能与的龙文化有关,龙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三”这个数字在文化中也常常象征着完整或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被用于描述特定的或文化场所。
在**文化中,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因此“三龙祠”可能与崇拜龙的传统有关。在某些地区,这样的祠堂可能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提到“三龙祠”,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神秘、庄严和神圣的氛围。它可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由于这个词汇的特殊性,个人可能较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但如果在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项目中,可能会涉及到对“三龙祠”的探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三龙祠的古墙边,岁月静静流淌,龙的传说在风中低语,诉说着千年的辉煌。”
想象一座古老的“三龙祠”,可能会联想到雕刻精美的龙形石雕,以及回荡在祠堂内的悠扬钟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龙祠”的词汇,但如果有类似的供奉神兽的庙宇,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三龙祠”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的龙文化,也可能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3.
【祠】
(形声。从示,司声。本义:春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 、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