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3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30:37
“孝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孝”和“谨”。
结合起来,“孝谨”指的是在孝顺父母的同时,行为举止谨慎小心,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和对行为的慎重。
“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代表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谨”字则源于古代对言行小心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孝谨”,强调在孝顺的同时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孝谨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
“孝谨”一词给人以正面、温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在个人生活中,孝谨可能体现在日常对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以及在公共场合的得体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孝谨之心,如春日暖阳,温暖父母心房。”
视觉上,孝谨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如子女为父母做饭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家庭成员间温和的对话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可能以不同的词汇表达,如“filial piety”(孝顺)在英语中。
“孝谨”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谨】
(形声。从言,堇(qín)声。本义:谨慎,小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谨,慎也。 、 《诗·大雅·民劳》-以谨无良。 、 、 《荀子·王制》-谨畜藏。 、 《楚辞·怀沙》-谨厚以为厚。 、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 、 清·张廷玉《明史》-不自谨惜。 、 清·刘开《问说》-谨护其失。
【组词】
谨畏、 谨肃、 谨言、 谨厚、 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