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00:40
末大必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树梢太大必定会折断”。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走向反面,或者过分强大最终会导致失败。它强调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文学作品中,末大必折 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过分追求权力或财富,否则最终会自食其果。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不要过于自负或贪婪。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中,它可以用来分析企业或个人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失败。
末大必折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原意是指树梢太大容易折断,尾巴太大难以摆动。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走向反面。
在传统文化中,末大必折** 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凡事不可过分,要保持平衡。这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平衡法则,以及人类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历史变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谦逊和平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度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末大必折 的道理,提醒我在未来的决策中要保持谨慎和平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权力如树梢,
末大必折之。
谦逊如根深,
方能长久时。
想象一棵大树,树梢过于茂盛,最终在风中折断。这种视觉形象与成语末大必折 紧密相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以及树枝折断的声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道理可以用“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傲必败)来表达。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于过度自信和骄傲的警示。
末大必折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平衡和谦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所谓~,尾大难掉,尾同于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3.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4.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