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3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35:39
词汇“失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汉语中,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失辞”进行深入分析:
“失辞”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时失去了适当的言辞,即说话不当或表达不恰当。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在正式场合或重要时刻,因紧张、慌乱或无知而说错话或说不出话。
“失辞”一词源于古汉语,其中“失”意为失去,“辞”意为言辞。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失言”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官场或宫廷中,失辞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被贬、失宠等。因此,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常带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色彩。
“失辞”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尴尬的感觉,联想到了在重要场合说错话的尴尬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失辞的经历,比如在面试、演讲或重要会议中说错话,这种经历往往让人感到尴尬和懊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酒入愁肠,失辞于夜色,唯有星光相伴。”
想象一个人在重要场合紧张得说不出话,额头上冒汗,周围人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这种场景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e one's words”或“stumble over one's words”,但这些表达在英语中并不常见,更多使用的是“misspeak”或“mispronounce”。
“失辞”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情况。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