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2:28
文祸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文字带来的灾祸”,通常指的是因文字、言论或著作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如政治迫害、法律诉讼、社会排斥等。在**历史上,文祸往往与政治敏感、文字狱等现象相关联。
在文学中,文祸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作家因作品触怒当局而遭受的迫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因不当言论而陷入麻烦。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法学,文祸可能被用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言论控制和法律实践。
同义词:文字狱、言论迫害、笔祸 反义词:文运、文昌(指文学的繁荣和文人的好运)
文祸一词源于古代,特别是在明清两代,由于对言论的严格控制,许多文人因诗文内容触犯禁忌而遭受迫害。这个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为描述因文字而引发的灾难的通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文祸往往与政治权力和**的冲突有关。它反映了社会对言论的控制和对知识分子的压迫,是文化与政治交织的产物。
文祸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压抑和恐惧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的限制和个人权利的侵犯。它提醒人们言论的力量和潜在的风险。
在个人经历中,文祸可能与观察到的或亲身经历的言论审查、网络监管等现象相关。例如,某人可能因为在网上发表了不当言论而遭受了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在诗歌中,文祸可以被用来象征自由的边界和知识的代价:
笔尖下的风暴, 文字的囚笼, 文祸之下, 自由的哀歌。
文祸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牢房、沉重的锁链和无声的抗议。视觉上,可能是一幅描绘文人被囚禁的画作;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音乐,如巴赫的大提琴组曲,传达出压抑和悲伤的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言论迫害”(speech persecution)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含义,用于描述因言论而遭受的迫害。
文祸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与政治控制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文祸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论的价值和风险,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表达自己。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