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0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06:43
词汇“向若而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向若而叹曰:‘吾闻之,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里的“向若而叹”指的是对着某人或某事叹息,表达一种感慨或遗憾的情绪。
“向若而叹”字面意思是面对着某人或某事叹息。基本含义是表达一种深沉的感慨或遗憾。
“向若而叹”源自《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叹息往往与深沉的思考和感慨联系在一起,表达对人生、历史或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深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回忆往事、感慨人生或面对某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向若而叹,岁月如梭,青春不再,唯余心中一片苍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窗前,面对着远方的风景,深深地叹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抒情的古典音乐,如肖邦的《夜曲》,来增强这种感慨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ghing at the thought of”,但“向若而叹”更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感。
“向若而叹”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感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和特定的语境中,它能够很好地表达深沉的感慨和遗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未有不望崖而返、~者也。
1.
【向】
(象形。从宀(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向,北出牖也。 、 《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