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2:00
“清论”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清晰、理性的讨论或辩论。它强调讨论的内容应当是清晰、有逻辑的,并且基于事实和理性,而不是情绪或偏见。
在文学中,“清论”可能用来描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或哲学讨论,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深刻对话。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清论”来形容一场有建设性的家庭讨论或朋友间的交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清论”可能指基于证据和逻辑的辩论。
“清论”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清”指清晰、纯净,“论”指讨论、辩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其基本含义,但可能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清论”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事实的交流方式,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和“以理服人”相契合。在社会背景中,这种讨论方式有助于促进理解和共识的形成。
“清论”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理性的。它让我联想到一种平和、有序的交流环境,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场关于环保的清论,大家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行动计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清论”:
在月光下,我们进行清论,
思想的火花在夜空中闪烁。
每一句话,都如清泉般流淌,
洗净心灵的尘埃。
“清论”让我联想到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人们在其中低声讨论,书页翻动的声音和轻柔的对话声交织在一起。
在英语中,“清论”可以对应为“rational discussion”或“clear debate”,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强调基于理性和事实的讨论。
“清论”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提醒我在交流中应保持理性和清晰,避免情绪化的言辞。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这个词,并将其融入到我的创作和日常交流中。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