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3:18
存身: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安身立命”,即找到一个可以安顿自己生活和身份的地方。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指的是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存在感。
“存身”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生存策略。
在**传统文化中,“存身”常常与“立命”相联系,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
“存身”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在社会中奋斗和适应的必要性。它让人联想到努力工作、适应环境和个人成长的画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的挑战,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存身”的意义。我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找到新的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这个新地方“存身”。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存身”:
在这喧嚣的都市,
我寻找一片宁静的存身之地,
让心灵得以安放,
在繁忙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背景是繁忙的街道和匆匆的行人。这幅画可以唤起“存身”的视觉联想,让人感受到在现代社会中立足的不易。
在英语中,“存身”可以对应到“establish oneself”或“find one's pl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方式。
“存身”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还关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存身”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