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3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38:05
嫌弃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物感到不满、不喜欢,甚至有厌恶的情绪。它通常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情感态度,意味着对某事物的拒绝或排斥。
在不同的语境中,“嫌弃”可以有不同的强度和含义。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冲突。在口语中,它可能是一种直接表达不满的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排斥现象。
同义词中,“厌恶”和“讨厌”更强调情感上的强烈不满,而“反感”和“排斥”则可能更多指的是行为上的拒绝。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嫌弃”完全相反的积极情感。
“嫌弃”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更多是在近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细腻。
在**文化中,“嫌弃”往往与面子文化有关,人们可能会因为嫌弃而避免直接冲突,选择间接表达不满。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嫌弃”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和谐。在表达时,它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或不舒服。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嫌弃而导致的友谊破裂。一个朋友因为嫌弃另一个朋友的某些*惯,最终选择了疏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嫌弃”:
月光下的影子,嫌弃着白昼的喧嚣,
静静地,在夜的怀抱中寻找安宁。
视觉上,“嫌弃”可能让人联想到皱眉、撇嘴等表情。听觉上,它可能与不满的语气、尖锐的批评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嫌弃”可以对应“disdain”或“despise”,这些词汇同样表达了强烈的负面情感,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正式。
通过对“嫌弃”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表达。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对他人的不满或排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嫌弃情绪。
1.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2.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