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5:05
“滥恶”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滥”和“恶”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过度或无节制的恶行或恶劣行为。基本含义是指行为或事物的质量低劣,超出了正常或可接受的限度。
在文学中,“滥恶”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道德败坏或行为的极端恶劣。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或某件事物的质量。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滥恶”可能用来指代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不同。例如,“恶劣”更侧重于行为的结果,而“滥恶”则强调行为的过度和无节制。
“滥”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水泛滥,引申为过度、无节制。“恶”字则有不良、恶劣的意思。两个字组合后,形成了“滥恶”这个词汇,用来形容极端恶劣的行为或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滥恶”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悖,强调行为的适度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于批评那些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滥恶”这个词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道德败坏、行为不端。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反感,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的行为被周围人评价为“滥恶”,这些行为往往超出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引起了广泛的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滥恶”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中:
在这滥恶的尘世,
道德的灯塔黯淡无光,
人们在贪婪的海洋中迷失,
寻求一丝纯净的希望。
“滥恶”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沉的画面,如破败的街道、冷漠的面孔。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沉闷、压抑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
在英语中,“滥恶”可以对应为“excessive evil”或“depravity”。不同文化中对“滥恶”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行为的极端恶劣和不可接受。
“滥恶”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用于描述那些超出正常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滥恶”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道德评价中的作用。
1.
【滥】
(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滥,泛也。 、 《荀子·子道》-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 、 《列子·黄帝》-滥水之潘为渊。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