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5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55:08
“幸灾”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庆幸灾难”或“因他人的不幸而感到高兴”。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一种不道德的、幸灾乐祸的心态。
在文学作品中,“幸灾”可能被用来描绘人物的负面性格特征,如嫉妒、自私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在他人遭遇不幸时表现出高兴或满足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情感强度和具体情境,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表达的是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关心。
“幸灾”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幸”和“灾”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庆幸”和“灾难”。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存在,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相似的含义。
在**文化中,强调“仁爱”和“和谐”,因此“幸灾”这种心态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态度可能会损害个人的声誉和人际关系。
“幸灾”这个词汇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负面情绪,如嫉妒、恶意和冷漠。它可能会引发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人际关系中同情和理解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态度,尤其是在朋友或同事遭遇不幸时。我认为同情和支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幸灾”来描绘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例如:
他的心中藏着幸灾的阴影,
在他人泪水滑落时,暗自窃喜。
“幸灾”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阴森的森林。在听觉上,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低沉的、不和谐的音乐。
在英语中,“幸灾”可以对应为“schadenfreude”,这是一个德语词汇,用来描述因他人的不幸而感到高兴的情感。这个词汇在英语中也带有贬义。
“幸灾”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应该保持同情和理解,而不是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人际关系。
1.
【幸】
侥幸。 同: 倖
【引证】
《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 、 《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朝无幸位。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倖也。”-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幸得脱矣。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幸皆杀之。 、 《三国演义》-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组词】
幸心、 幸生、 幸民、 幸位、 幸得、 幸诡、 幸赏
幸亏。
【引证】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幸大雪踰岭。 、 《广东军务记》-幸诚门未有烧。 、
【组词】
幸为、 幸然、 幸赖、 幸得、 幸偶
2.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