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4:0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4:02:11
词汇“放马华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短语。根据字面意思,“放马”可能指的是放开马匹,让它们自由活动,而“华阳”则可能是一个地名,比如**四川省的华阳县。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能意味着在华阳地区放牧马匹。
由于“放马华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提到“放马华阳”,可能是为了描绘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或者表达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由于“放马华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
在**传统文化中,放马可能象征着自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华阳作为一个地名,可能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有关。
提到“放马华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自然风光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由于“放马华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但如果有人曾在华阳地区生活或旅行,可能会对这个词汇有更深的情感联系。
由于“放马华阳”是一个特定于汉语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放马华阳”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阳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华】
4.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