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7:49
“伏旱”是指在夏季伏天期间出现的干旱现象。伏天是**农历中夏季最热的时期,通常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在这段时间内,由于高温和少雨,容易导致土壤水分蒸发过快,作物缺水,从而形成干旱。
“伏旱”一词源于**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描述夏季特定时期的干旱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伏旱”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词汇,用于气象和农业领域。
在**文化中,伏天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因此“伏旱”也常常被视为一种自然灾害。社会对此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上,政府和民间组织通常会采取措施来缓解伏旱带来的负面影响。
“伏旱”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意味着炎热和干燥,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生活不便。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炎热的太阳、干裂的土地和焦渴的植物。
在我的家乡,有一年夏天遭遇了严重的伏旱,田地里的庄稼几乎全部枯死,农民们损失惨重。那一年,政府提供了紧急援助,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伏旱”:
炎炎夏日,伏旱无情,
土地干裂,禾苗枯黄。
农民心忧,盼雨来救,
一滴甘露,万物复苏。
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没有与“伏旱”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干旱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用“summer drought”来描述类似的现象。
“伏旱”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描述天气现象的词汇,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和关注伏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旱】
(形声。从日,干声。本义:久不下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旱,不雨也。 、 《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 《谷梁传·僖公十一年》-不得雨曰旱。 、 《墨子·七患》-二谷不收谓之旱。 、 汉·贾谊《论积贮疏》-三千里之旱。 、
【组词】
旱涝、 旱云、 旱亢、 旱苗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