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2: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2:00:14
“伏枥”一词源自**古代文学,字面意思是指马匹在马厩中休息。基本含义是指休息、隐退或暂时停止活动的状态。
“伏枥”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指马匹在马厩中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人的隐退或休息状态。
在**文化中,“伏枥”常与英雄末路、贤才不得志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英雄和贤才的尊重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伏枥”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哀愁和同情,联想可能包括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等。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暂时休息或隐退,或者在讨论历史人物时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英雄伏枥,心中壮志未曾息。”
视觉上,“伏枥”可能让人联想到安静的马厩或老将军的孤独身影。听觉上,可能是马厩中马匹的低鸣或老将军的叹息。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表达,如英语中的“retirement”或“resting”。
“伏枥”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枥】
(形声。从木,厉声。本义:喂马的槽)。
同本义。
【引证】
《方言五》枥注-养马器也。 、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唐·韩愈《杂说》-骈死于槽枥之间。
【组词】
枥马、 枥厩、 枥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