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1:53
山民(注意:原文中的“山氓”可能是笔误,通常使用“山民”)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居住在山区的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山地环境中,以山地资源为生的人群。
“山民”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山”和“民”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山中人”。
在**,山民常常与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可持续的,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山民一词给人以朴实、坚韧的情感联想。在现代社会,山民的生活方式常常被视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象征。
在个人经历中,山民可能代表着一种与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也可能象征着一种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边缘化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将山民的生活描绘为一幅宁静的画卷:
山民的歌声在山谷回荡, 清晨的露珠在草尖闪光。 他们与自然共舞, 在岁月的长河中, 编织着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山民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谷、清晨的鸟鸣、以及简单的生活场景。可以通过摄影作品或自然音乐来强化这种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山民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ountain dweller”或“hill people”,但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可能与**有所差异。
山民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山民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氓】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氓,民也。 、 《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 、 《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 、 《孟子》-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