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1:34
“猘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其字面意思是指凶猛的狗,尤其是指那些攻击性强、难以控制的狗。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有时也用来比喻凶猛或残暴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猘狗”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凶猛的动物或人物,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描述危险或攻击性的动物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动物行为学或兽医学中,可能会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类似的行为或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语气和形象的强调上,“猘狗”更偏向于形容狗的凶猛和难以控制,而“猛犬”、“恶犬”、“凶犬”则更多强调狗的攻击性和危险性。
“猘狗”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传统文化中,狗通常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然而,“猘狗”这个词则更多地带有负面色彩,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行为凶猛、难以控制的人或动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人们对危险动物的恐惧和对暴力行为的警惕有关。
“猘狗”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危险、恐惧和不安。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增强描述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猘狗”这个词,但在描述某些具有攻击性的动物或行为时,这个词汇可能会派上用场。例如,在讲述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时,可能会用“猘狗”来形容那些凶猛的动物。
在诗歌中,可以将“猘狗”融入到对自然界的描绘中,以增强诗句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
荒野之中,猘狗狂吠,
月影之下,危机四伏。
在视觉上,“猘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只毛发竖立、眼神凶狠的狗,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狗的狂吠声,以及随之而来的紧张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英语中的“mad dog”或“ferocious dog”,这些词汇同样用来形容凶猛或攻击性强的狗。不同文化对这类词汇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反映了人们对危险动物的共同认知。
通过对“猘狗”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意义。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的背景和用法,有助于丰富我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猘】
狂犬,猛犬。比喻暴狂之徒。
【引证】
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唯东有猘,唯西有虺。颠覆朋邻,我余有几!
【组词】
猘子
2.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