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3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39:07
词汇“奉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奉遗”可以理解为“接受遗赠”或“遵循遗愿”。其中,“奉”有接受、遵循的意思,“遗”则指遗赠或遗愿。
由于“奉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法律或遗嘱相关的语境中,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表示接受某人的遗赠或遵循其遗愿。
“奉遗”这个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奉”和“遗”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历史。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和遵循先人的遗愿是一种美德。因此,“奉遗”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奉遗”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责任、尊重和传统。它传达了一种对先人的敬意和对遗愿的忠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被指定为遗嘱执行人,他可能需要“奉遗”来处理遗产分配和遗愿执行的事务。
在创作中,可以将“奉遗”融入到一个关于家族传承或遗产纠纷的故事中,展示其文化和社会意义。
由于“奉遗”涉及的是较为严肃和正式的场合,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重的仪式或法律文件。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inherit”和“follow the will”,但具体用法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奉遗”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对遗赠和遗愿的尊重,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学*和使用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语境和用法。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