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05:2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5:22:50
词汇“士胄”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代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士胄”进行深入分析。
“士胄”字面意思是指士族的后代,即出身于有文化、有地位的家族的子弟。在古代**,士族是指那些有学问、有官职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
在文学作品中,“士胄”常用来形容那些出身名门、有教养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历史学、文学研究等专业领域,仍会提及。
“士胄”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士”指士人,即有学问的人;“胄”指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出现。
在古代**,士胄子弟往往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机会,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身份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提到“士胄”,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人雅士、家族荣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和尊贵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士胄”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化传承或家族背景时,可能会间接提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士胄”融入到一个关于家族传承、文化价值的故事中,赋予作品一种古典和深沉的氛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士族生活的画卷,或是家族祠堂的景象。在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概念,如欧洲的贵族(Nobility)或日本的武士阶层(Samurai),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着类似的社会地位和象征意义。
“士胄”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胄】
(形声。“胄”古有两个字。小篆字形从肉,由声。本义:头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胄,兜鍪也。从月,由声。 、 《易·说卦》-离为甲胄。 、 《书·伪说命》-惟甲胄起戎。 、 《诗·鲁颂·閟宫》-贝胄朱綅。 、 《礼记·曲礼》-献甲者执胄。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 《荀子·议兵》-冠軸(胄)带剑。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铠胄皆镔铁。
【组词】
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