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8:05
词汇“[动中窾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表达。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动中窾要”的字面意思是在行动中抓住关键或要点。其中,“动”指的是行动或动作,“中”可以理解为在...之中,“窾”在古汉语中意为空隙或关键,“要”则是要点或重要的部分。综合来看,这个词汇强调在实际行动中把握核心或关键点。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生僻,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古文或特定的专业文献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在复杂情况或操作中找到并处理关键问题的能力。
“动中窾要”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窾”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古文或特定文献中。这个词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频率降低,逐渐变得生僻。
在古代**,强调在行动中把握关键点的思想与儒家和道家的某些哲学思想相契合,如《易经》中的“知几”概念,即在变化中预见和把握关键。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和精准操作的感觉,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冷静分析并作出正确决策的人物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或特定情境下,如商业谈判、工程设计等,能够准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显示专业性和深度。
在创作中,可以将“动中窾要”用于描述主角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过程,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深度。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冷静的决策者在复杂的数据图表中找到关键点;听觉上,可能是紧张的背景音乐伴随着主角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特定和生僻,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显,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和解释。
“动中窾要”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关键点的能力和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3. 【竨】 高而危险的样子。
4.
【要】
要点,纲要。
【引证】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组词】
纪要、 扼要、 要谛、 要窍、 要归、 要本、 要端、 要令、 要义、 要机
计数的簿书。
【引证】
《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组词】
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