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1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14:58
土鲮鱼:土鲮鱼是一种淡水鱼类,属于鲤科,学名为Cirrhinus molitorella。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尤其是**的珠江、长江等水系。土鲮鱼体型较小,通常体长不超过30厘米,体侧扁,头部略尖,口下位,有须。肉质鲜美,是常见的食用鱼类。
土鲮鱼的名称可能源自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土"字可能指其生活在淡水环境中,而"鲮"字则可能描述其体型和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汉语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使用。
在**,土鲮鱼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用鱼类,与地方饮食文化紧密相关。在一些地区,土鲮鱼甚至成为地方特色菜肴的代表。
提到土鲮鱼,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河流、钓鱼的乐趣以及家庭聚餐时的温馨场景。它也可能唤起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在个人经历中,土鲮鱼可能与童年时在乡村河边钓鱼的记忆相关,或是家庭聚餐时的一道美味佳肴。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鲮鱼作为自然美景的象征:
河畔垂柳轻拂水, 土鲮鱼跃波光里。 一抹夕阳映晚霞, 乡愁随风飘万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土鲮鱼在清澈的河水中游动的场景,带来宁静和和谐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柔的旋律,营造出宁静的河畔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淡水鱼类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烹饪方式。例如,在西方国家,类似的淡水鱼可能被称为"carp",并且有不同的烹饪*惯。
通过对土鲮鱼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这个词汇不仅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鲮】
古代传说中的怪鱼。也作“陵鱼”。
【引证】
《楚辞·天问》-鲮鱼何所?
鲮鳢,又名穿山甲。
【引证】
《本草纲目》-其形肖鳢,穴陵而居,故曰鲮鳢,而俗称为穿山甲。
3.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