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31
国葬:国葬是一种国家级别的葬礼,通常用于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领导人、英雄或杰出人物的葬礼。这种葬礼通常由国家主办,具有高度的仪式性和象征意义,旨在表达国家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国葬往往被用来强调人物的伟大和牺牲,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一位为国家献身的将军的国葬。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国葬一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提及某位重要人物的逝世时,可能会间接提到国葬。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国葬是研究国家仪式和象征的重要内容。
同义词:国家葬礼、官方葬礼 反义词:私人葬礼、普通葬礼
词源:国葬一词由“国”和“葬”组成,“国”指国家,“葬”指葬礼。 演变:随着国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国葬作为一种国家仪式逐渐形成并规范化。
意义和影响:国葬在特定文化中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对英雄的纪念,有助于强化国家认同和历史记忆。
情感反应:国葬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哀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
经历或故事:在新闻中看到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国葬报道,感受到了国家的庄严和人民的哀悼。
诗歌:
在国葬的钟声中,
英雄的灵魂升入天际,
人民的泪水汇成河,
流向永恒的记忆。
视觉联想:国葬的场景可能包括国旗覆盖的棺木、肃穆的仪仗队和哀悼的人群。 听觉联想:国葬的仪式中可能包括哀乐、礼炮和钟声。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在英语中,国葬可以对应为“state funeral”。 使用情况:不同国家对国葬的定义和仪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重要人物的尊重。
理解:国葬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家仪式,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国家团结和历史传承的象征。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国葬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家仪式和历史文化的内涵。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