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4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43:45
折足覆餗(zhé zú fù s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折断脚骨,打翻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小错误而导致重大损失或失败,强调因小失大的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折足覆餗常用来比喻因微小的失误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策略或计划上的小疏忽。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风险管理中,它被用来强调细节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同义词:因小失大、小题大做 反义词:大题小做、小事化无
折足覆餗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折肱知为良医,折足覆餗,其祸也。”原意是指因为折断脚骨而打翻了锅,后来被引申为因小失大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谨慎和细致的重要性,反映了人对于预防和避免风险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也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工作或学*中因为一个小疏忽而导致较大的问题,这时候折足覆餗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表达这种因小失大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折足覆餗警世人,细节之中藏祸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不慎摔倒而打翻了一锅热汤,这个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折足覆餗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mall mistake leading to a big disaster”,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
折足覆餗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细节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谨慎小心,避免因小失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和教育工具。
今之四公,唯司空刘宠断断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覆】
(形声。覆盖,復声。本义:翻转,倾覆)。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注:“谓茨瓦也。”-见若覆夏屋者矣。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楚辞·天问》-覆舟斟寻。 、 《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 、 《汉书·贾谊传》-前车覆,后车诫。
【组词】
覆盆、 覆手、 覆杯、 覆水、 覆篑、 覆醢、 覆酱烧薪、 覆瓶
4.
【餗】
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
【引证】
《易·鼎》。孔颖达疏:“餗,糁也,八珍之膳,鼎之实也。”-九四,鼎折足,覆公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