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5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50:44
“头昏目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头部感到昏沉,眼睛感到眩晕。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身体或心理上感到不适,特别是在经历了剧烈**、长时间工作、疾病或情绪波动后。
在文学中,“头昏目眩”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端情绪或身体状态下的反应,如在紧张、恐惧或极度疲劳时。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种情况下的不适感。在医学领域,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症状,如高血压、贫血或内耳问题。
同义词:头晕眼花、晕头转向、昏昏沉沉 反义词: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描述的具体感受和情境的不同。例如,“头晕眼花”更侧重于视觉上的模糊,而“头昏目眩”则包含了头部的不适和视觉的眩晕。
“头昏目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其构成部分“头昏”和“目眩”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头昏目眩”常常与中医理论中的“气血不足”或“肝火旺盛”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高压工作环境下的身心状态。
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了一种不适和困扰的状态。联想上,我可能会想到一个人在极度疲劳或压力下的无助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长途飞行后,我感到头昏目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实际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头昏目眩,星辰旋转,心随梦远。”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摇摇欲坠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zzy”或“lightheaded”,这些词汇在描述身体感受时与“头昏目眩”有相似之处,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头昏目眩”这个词汇在描述身体和心理状态时非常形象和准确。了解其词源、语境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我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丰富我的语言表达。
这隘口的两边,全是陡壁巨岩,上面挂满了对搂多粗的象鼻般的大冰凌柱,看去~,寒气侵人。
1.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2.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3.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4.
【眩】
幻术;戏法 同: 幻
【组词】
眩人、 眩形、 眩师、 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