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1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16:09
打诳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谎话或欺骗的话。它强调的是说话不真实,带有欺骗性质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打诳语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虚伪或不诚实,增强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说话不真实的不满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打诳语 可能指涉及欺骗或不诚实的行为,特别是在需要高度诚信的场合。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使用场合的不同,例如“撒谎”更口语化,“欺骗”则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计划或行为。
打诳语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打”(做)和“诳语”(谎话)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经典文献中提及的“诳”即指欺骗。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打诳语** 这样的行为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尤其是在重视诚信的商业和法律环境中。
打诳语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信任、欺骗和背叛。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警惕和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打诳语,我通常会保持警惕,并尝试通过其他方式验证信息的真伪。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打诳语”来描绘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如:
在这打诳语的森林里, 每一片叶子都藏着谎言的秘密。
打诳语 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闪烁的眼神和不可信的微笑。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充满阴影和模糊轮廓的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tell a lie" 或 "deceive",它们在语义上与“打诳语”相似,但在文化和使用*惯上可能有所不同。
打诳语 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负面含义,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诳】
(形声。从言,狂声。本义:欺骗,迷惑) 同本义(隐瞒事实真相迷惑人)。
【引证】
《说文》-诳,欺也。 、 《玉篇》-诳,诳惑也。 、 《礼记·曲礼》-幼子常视无诳。 、 《国语·周语》-以诳刘子。 、 《史记·乐毅列传》-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 、 《国语·晋语二》-民疾其态,天子诳之。 、 《史记·高祖本纪》-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
【组词】
诳驾、 诳谬、 诳上、 诳世、 诳动
3.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