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1:40
居高临下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站在高处向下看,基本含义是指处于优势地位,从高处俯视他人,常用来形容态度傲慢或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居高临下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由“居”(居住、处于)和“高”(高度)以及“临”(面对、接近)和“下”(下方)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居高临下有时被视为一种不谦逊的行为,与儒家倡导的“谦逊”和“尊重”相悖。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军事或战略布局中,居高临下则被视为一种优势。
这个词常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傲慢、不平等和压迫。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能会传达出一种不满或批评的态度。
在职场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总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员工,这种态度让团队氛围变得紧张,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站在时间的巅峰,居高临下地回望,历史的河流在他脚下蜿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下方的景色,这种视觉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宏伟和力量。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庄严或宏大的音乐来配合这种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ok down upon”或“tower over”,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类似的优势和傲慢的意味。
居高临下 这个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位置的优势,也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图和情感。
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
敌~,我战地不利。
1.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 同: 踞
【引证】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 、 《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