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51:55
包揽词讼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包揽”即全部承担,“词讼”指诉讼案件。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或机构承担并处理所有的诉讼案件,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或某机构垄断了法律服务,可能存在不正当的行为或利益冲突。
在文学作品中,包揽词讼 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贪婪的律师或法律机构,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了所有的法律事务,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滥用职权,垄断法律服务的人或机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界,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警示同行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当行为。
包揽词讼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实践,当时法律服务不像现代这样规范,存在一些个人或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诉讼案件的情况。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来批评和警示。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包揽词讼** 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法律服务公正性的关注,以及对滥用法律服务行为的批判。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贪婪和权力滥用。它提醒人们在法律服务中应保持公正和透明。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法律服务不公或滥用职权的情况,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包揽词讼 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和贪婪的主题,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展现其负面影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律师坐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象征着他对诉讼案件的垄断。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的辩论声和法官的锤声,强调法律服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monopolize legal services”或“control all lawsuits”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包揽词讼 这个词汇在法律和社会伦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法律服务的公正性和透明性至关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高对法律伦理问题的认识。
钱文贵在村子上~,出出歪主意,一定是可能的。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揽】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俱可手揽。
【组词】
揽跋、 揽镜、 揽持、 揽摄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4.
【讼】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 、 《易·杂卦》-讼不亲也。 、 《易·序卦》-饮食必有讼。 、 《后汉书·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组词】
聚颂纷纭;讼辩、 讼斗、 讼怨、 讼直、 讼争、 讼罪、 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