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2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26:25
词汇“丧帻”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丧葬俗。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丧帻”进行深入分析:
“丧帻”指的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头巾,用于包裹头部,表示哀悼。在古代,丧服制度非常严格,不同的丧服和丧帻代表着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可能会提及“丧帻”来描述丧礼的场景。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礼仪或历史文献时。
“丧帻”一词源于古代的丧葬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和相关的词汇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成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象。
在**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非常重要,丧帻作为丧服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死亡和哀悼的重视。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了古代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形式。
提及“丧帻”,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悲伤、哀悼的情感,以及古代礼仪的庄重和严肃。
由于“丧帻”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如果是在研究或写作关于古代礼仪的文章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丧帻”来营造古代氛围,如:“他身着丧帻,步履沉重,每一步都踏在哀思之中。”
想象一下,一位身着丧服、头戴丧帻的人在古朴的庭院中缓缓行走,四周是低沉的哀乐,这样的场景会给人带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丧葬服饰,如西方的黑纱、印度的白色丧服等,它们都承载着哀悼和尊重的含义。
“丧帻”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礼仪和丧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传统。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帻】
(形声。从巾,责声。本义:头巾)。
同本义(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
【引证】
蔡邕《独断》-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 、 《晋书·舆服志》-文武官皆免冠著帻。
【组词】
丧帻;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