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38:34
词汇“五学”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广泛认知的词汇。因此,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从教育或学术领域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
“五学”可能指的是五种学科或学术领域。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五种学科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它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五种经典学术:诗、书、礼、乐、易,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和《易经》。
在古代**,这五种学术被认为是士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现代语境中,“五学”可能被用来指代任何五种相关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
“五学”一词源于**古代的教育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变化,但核心概念仍然是五种重要的学术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五学代表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士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五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学者的形象,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在现代教育中,五学可能被用来指代跨学科的学*方法,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五学之光,照亮心田,智慧之花,绽放不歇。”
提到“五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书院的景象,以及朗朗的读书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学术分类可能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这也是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基础。
“五学”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语境中不常见,但它代表了对知识的系统学和深入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