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14: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58:10
词汇“涩赤”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可能需要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组合来分析。
“涩”通常指口感上的不滑润,有时也用来形容文字或言语的生硬、不流畅。而“赤”则通常指红色,有时也指赤裸、赤诚等含义。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涩赤”可能指的是一种颜色,即带有涩感的红色,或者形容某种状态,如生硬而直接的情感表达。
由于“涩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作者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创造的词汇。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
同义词:生硬、直接、粗糙 反义词:圆滑、间接、细腻
由于“涩赤”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无法追溯。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表达。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涩赤”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情感或状态,如在描述战争或革命的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血腥和暴力。
“涩赤”可能让人联想到生硬、直接的情感表达,或者是一种带有涩感的红色,如未成熟的果实。这种词汇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流畅或不舒适的情感。
由于“涩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涩赤”来形容一种独特的情感状态:
涩赤的情感,如未熟的果实, 生硬而直接,不加修饰的真诚。
在视觉上,“涩赤”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深沉的红色,带有一定的粗糙感。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生硬、不流畅的声音。
由于“涩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无法比较。
“涩赤”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表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然而,由于其不常见,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实用性可能较低。
1.
【涩】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sè)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濇,不滑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短而濇。 、 《一切经音义》-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 、 刘禹锡《砥石赋·序》-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
【组词】
涩噎、 涩道、 涩巴巴、 涩浪、 涩脉
2.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