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7:16
“擘肌分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剖析肌肉的纹理,比喻深入细致地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或道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事物进行精细的、有条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
在文学作品中,“擘肌分理”常用于形容作者对主题或情节的深入剖析,如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科学研究等,它经常被用来描述对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
同义词:细致入微、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反义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擘肌分理”出自《汉书·扬雄传下》:“今子大夫擘肌分理,原始见终。”原意是指扬雄的论述深入细致,能够从现象看到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对事物的深入分析。
在**传统文化中,深入细致的分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与西方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有相似之处。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谨、细致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仔细研究样本的场景。它也让人想到作家在深夜里静静地思考和写作的情景。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擘肌分理的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深入的分析帮助我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关键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绪如擘肌分理,细腻入微,每一缕月光都是诗行的灵魂。”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解剖学中的精细工作,或者是艺术家在画布上细致描绘的场景。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安静的图书馆中翻书的声音,或者是实验室中仪器轻微的滴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secting the issue with a fine-tooth comb”,意指用细齿梳子梳理问题,强调细致的分析。
“擘肌分理”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理解如何深入分析问题,并在我的学术和创作工作中发挥作用。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如何更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世界。
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唯务折衷。
1.
【擘】
(形声。从手,辟声。本义:大拇指) 同本义。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下》-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组词】
擘指
分开;剖裂。
【引证】
唐·李朝威《柳毅传》-乃擘青天而飞去。
【组词】
擘开、 擘窠书、 擘析
2.
【肌】
(形声。从肉,几声。本义:肌肉)。
同本义(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
【引证】
《说文》-肌,肉也。 、 《春秋繁露》-度制,肌肤血气之情也。 、 《韩非子·喻老》-病在肌肤。 、 《史记·扁鹊列传》-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
【组词】
肌肥骨重、 肌肌、 肌肪、 肌革、 肌骨
3.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