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9:26
“八公草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八公山上的草木”。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原意是指在八公山上,风吹草动都像是敌兵在行动,形容极度惊恐时,连无生命的事物也显得有生命,有威胁。
在文学作品中,“八公草木”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的错觉,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敌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过于敏感或多疑。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即在压力或恐惧下对外界刺激的过度解读。
“八公草木”这个成语源自《左传》,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的状态。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它揭示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过度解读。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极度恐惧或压力下,人的感知会变得扭曲,即使是平常无害的事物也会显得充满威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深夜独自回家的路上,周围一片寂静,我突然听到一些细微的声响,那一刻我感到八公草木,心跳加速,直到确认那只是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八公草木皆兵。
风吹叶动,
心随影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黑暗的森林,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以及一个人紧张地环顾四周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悬疑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anoid”或“jumpy”,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紧张或多疑。这些词汇虽然表达了类似的心理状态,但没有像“八公草木”那样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公草木”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形容人在紧张或恐惧时的状态的词汇,它还承载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痕迹。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在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这事让我有~的余悸。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4.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