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17:09
函令: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官方的书面命令或指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正式性。它可能来自于政府机构、组织或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函令的词源较为直接,"函"指的是书信或文件,"令"指的是命令或指示。在古代,官方的书面命令也常被称为函令,这一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在**的历史和文化中,函令常常与官方权威和正式程序相关联,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和秩序。
函令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一种正式、严肃的感觉,有时也可能伴随着一种权威和不可违抗的意味。
在个人经历中,函令可能与接受学校或工作单位的正式通知相关,如录取通知书或工作调动通知。
在诗歌中,函令可以用来比喻时间的无情命令,如:“岁月如函令,催人老去。”
函令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文书,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伴随着墨香和纸张的质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 "decree" 或 "edict",它们也指官方的命令或法令,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强调法律效力。
函令作为一个正式的书面命令,它在语言中的使用体现了权威和正式性。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时,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函】
(象形。今隶误作函。本义: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圅,舌也。 、 《国语·楚语》。注:“入也。”按,如舌之在口中也。-若合而函吾中。 、 《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圅。 、 《广雅·释亲》-噱,圅舌也。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