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14:41
“传尸”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尸体传递或转移,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有特定的医学含义,指的是一种疾病,即传染病,特别是指结核病(俗称“痨病”),这种病在当时被认为是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的。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传尸”常用来描述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尤其是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疾病的可怕和致命性。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讨论古代医学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
“传尸”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当时的医学知识有限,人们认为某些疾病是通过尸体或病原体的直接接触传播的。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结核病”等专业术语来描述这类疾病。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传尸”这类疾病往往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因此在社会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恐惧和忌讳。这种疾病的流行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提到“传尸”,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疾病、死亡和恐惧。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关联到的是一种致命且难以控制的疾病。
由于“传尸”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经历中可能较少直接涉及这个词汇。但在学*历史或医学知识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增加对古代疾病和医疗条件的了解。
在创作中,可以将“传尸”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绘某种无法控制的灾难或疾病的蔓延,增强作品的氛围和深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城市中因“传尸”而荒废的街道和空无一人的房屋;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献中描述疾病蔓延的沉重语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疾病可能有不同的命名和描述方式,例如在西方,结核病被称为“consumption”,这个词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以描述一种消耗性的、致命的疾病。
“传尸”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恐惧,是了解古代医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1.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2.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