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0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09:46
词汇“克诘”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可能是一个拼写错误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具体的信息和广泛的认知度,我将基于假设的情况进行分析。
假设“克诘”是一个动词,意为“严格质问”或“深入盘问”。
由于“克诘”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它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术语,可能是由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创造并使用的。
在强调法治和公正的社会中,“克诘”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手段,用于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克诘”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严肃的氛围,以及对真相的追求。它可能引起人们对权威和责任的思考。
由于“克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较少。但如果在一个需要严格质问的场合,这个词可能会被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克诘”来描述一种对内心深处的自我审视:
在寂静的夜里,我对自己克诘,
追问那些隐藏的真相,
在心灵的深处,寻找答案。
“克诘”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严肃的法官、紧张的气氛,以及律师严厉的声音。
由于“克诘”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
“克诘”作为一个假设的词汇,展示了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和可能的含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2.
【诘】
(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诘,问也。 、 《书·吕刑》-度作刑以诘四方。 、 《周礼·大宰》-五曰刑典以诘邦国。 、 唐·李朝威《柳毅传》-毅诘之曰。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直诘袁曰。 、 清·方苞《狱中杂记》-终不敢诘。
【组词】
反诘、 究诘、 诘询、 诘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