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20
“了不相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完全不相关”或“毫无关系”。它用来形容两个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关联。
在文学作品中,“了不相干”常用于强调两个情节或人物之间的独立性,例如在描述两个平行发展的故事线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不关心或不感兴趣。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讨论中,它可能用于明确区分不同概念或**之间的界限。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使用场合的不同,例如“无关”可能更常用于日常对话,而“了不相干”则带有更强烈的否定意味。
“了不相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了不”和“相干”两个部分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了不”表示“完全不”,“相干”则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强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清晰界限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此,“了不相干”这个成语在表达这种逻辑清晰性时非常有用。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清晰、果断的感觉,因为它明确地划定了界限。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有一种冷漠或疏离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工作项目时使用这个词汇,以确保团队成员理解不同任务之间的独立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两片云,了不相干,各自飘散在无垠的天边。”
视觉上,可以想象两个完全独立的图像,如一幅画中的两个不相交的圆圈。听觉上,可以联想
苟其有少或似,所当明辩于十目之严,至于了不相干,宁肯依违于众口之铄。
鹏振本来还想说两句,然而夫人的谈锋甚健,不要为~两句话惹着她又谈个不歇。
1. 【了】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