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21:5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21:54:31
“了不可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完全看不见”或“彻底消失”。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某种现象、状态变得无法察觉。
在文学作品中,“了不可见”常用于描绘神秘或超自然的场景,如鬼魂消失、幻象破灭等。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突然离开或某物突然消失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哲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某些现象的不可观测性或不可知性。
“了不可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事物状态变化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的物理消失扩展到抽象概念的不可见性。
在传统文化中,“了不可见”常与神秘、超自然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如道教中的隐身术或中的涅槃。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于描述科技产品的隐形特性或隐私保护的概念。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现象,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敬畏。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山区徒步时,雾气突然升起,前方的路标和同伴的身影都了不可见,那种迷失和不确定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了不可见,唯有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大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浓雾中的森林,一切都了不可见,只有模糊的轮廓。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声和远处传来的模糊声音,增加了神秘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anish without a trace”或“disappear completel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了不可见”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消失,也触及了抽象的不可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母语之,灵铣驰求之,了无所见。
求所谓安亭江者,~。
1. 【了】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可】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