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6:29
杂音:字面意思指的是混合在一起的、不纯净的声音,通常指那些不和谐、不悦耳的声音。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描述声音中的干扰或噪音,这些声音可能来自于多个来源,且对主要声音的清晰度产生负面影响。
杂音一词源自汉语,由“杂”和“音”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杂”意味着混合或不纯,而“音”指声音。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音频和通信领域,杂音的概念逐渐被精细化,用以描述特定的声音干扰。
在现代社会,杂音常常与城市生活相关联,城市的喧嚣和噪音污染是杂音的典型例子。此外,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杂音也可以比喻性地指代信息中的干扰或不相关内容。
杂音通常带来负面的情感反应,如烦躁、不安或干扰。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嘈杂的环境,如繁忙的街道或拥挤的公共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杂音可能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如在图书馆中听到隔壁房间的谈话声,或在安静的夜晚被邻居的电视声音打扰。
在诗歌中,杂音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氛围或表达情感,例如:
在这喧嚣的城市,
杂音如潮水般涌来,
淹没了心灵的宁静。
杂音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电视屏幕上的雪花点,或是老式收音机中的静电声。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杂音作为一种干扰的感知。
在不同语言中,杂音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相似。例如,英语中的“noise”和“interference”,德语中的“Lärm”和“Störung”,都与杂音的概念相近。
杂音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描述声音干扰方面有着实际的应用,也在文学和比喻性表达中扮演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杂音的多种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声音相关的概念和情感。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