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9:33
徐偃王:徐偃王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据说是春秋时期徐国的君主。他的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十分明确,但在一些文献和传说中,他被描述为一个仁德的君主,以和平和仁政著称。
在文学作品中,徐偃王常常被用作象征仁政和和平的象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和文学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徐偃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徐偃王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徐国,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偃王的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神话色彩,成为后世传颂的仁君典范。
在**传统文化中,徐偃王代表了君主应有的仁德和智慧。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理想君主的期待和想象。
徐偃王的名字往往让人联想到和平、仁爱和智慧。在个人情感上,他可能激发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仁政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徐偃王的名字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他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来引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徐偃王之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徐偃王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古代乐器的悠扬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徐偃王这样的仁君形象也有所体现,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国王或北欧神话中的智慧神祇。
徐偃王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不仅代表了古代*的理想君主形象,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和平与仁政的永恒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1.
【徐】
(形声。从彳(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安行也。 、 《易·困》。虞注:“坤为徐。”-乃徐有说。 、 《战国策·宋策》-徐其攻而留其日。 、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
2.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3.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