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1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19:30
词汇“徐偃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学或书法领域。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徐偃笔”字面意思是指书写时笔画缓慢、平稳,不急不躁的笔法。在书法中,这可能指的是一种柔和、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的书写风格。
“徐偃笔”可能源自古代书法理论,强调书写时的节奏和韵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从专业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学和日常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而“徐偃笔”这种书写风格可能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体现了人追求平和、内敛的生活态度。
提到“徐偃笔”,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悠扬的古琴音乐,以及古代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宁静、平和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徐偃笔”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我们可以借鉴其背后的精神,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从容和优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在创作一首诗或一篇散文时,可以尝试融入“徐偃笔”的概念,通过文字的节奏和韵律来传达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氛围。
结合**传统山水画和古琴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徐偃笔”所传达的意境。视觉上,山水画的柔和线条和淡雅色彩;听觉上,古琴音乐的悠扬和宁静,都能与“徐偃笔”产生共鸣。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徐偃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日本的“侘寂”(Wabi-sabi)美学,强调不完美中的美和自然的变化,可能与之有某种程度的共鸣。
“徐偃笔”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所蕴含的从容、优雅和韵律感,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徐】
(形声。从彳(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安行也。 、 《易·困》。虞注:“坤为徐。”-乃徐有说。 、 《战国策·宋策》-徐其攻而留其日。 、 《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
2.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3.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