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1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17:51
“文昭武穆”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文昭”和“武穆”两个词组成。其中,“文昭”指的是文德昭彰,即在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有显著的成就和影响;“武穆”则指的是武功显赫,即在军事、武力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和声望。整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才能。
在文学作品中,“文昭武穆”常用来赞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关羽等,他们在文学和军事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特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评价历史人物的综合能力。
同义词:文武双全、才兼文武 反义词:文弱书生、武不善作
“文昭武穆”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英雄人物的赞美,特别是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评价文武全才的标准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文武双全被视为理想的人格特质。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在教育和选拔官员的过程中。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强大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如岳飞、关羽等,他们的形象通常是高大、威严且受人尊敬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评价一个多才多艺的朋友时使用这个成语,或者在阅读历史书籍时遇到这个成语,用以描述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文昭武穆岳将军,忠魂永驻汴梁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着战甲的将军,手持兵书,站在城墙上,背景是壮丽的山河。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文昭武穆”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指的是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才能的人,如达·芬奇。
“文昭武穆”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是对全面发展人才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认识到了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
其~,跗萼也如彼;天平地成,功业也如此。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昭】
(形声。从日,召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昭,日明也。 、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组词】
昭式、 昭列、 昭衍、 昭亮、 昭美
3.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4.
【穆】
(形声。本义:禾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穆者也。”-穆,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