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1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13:53
湮灭(yān mi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事物被彻底毁灭或消失,不留任何痕迹。在物理学中,湮灭特指粒子与其反粒子相遇时转化为能量(如光子)的过程。
“湮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形和意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湮灭”来描述事物的彻底消失。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湮灭”常与历史的不可逆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对历史保护和文化遗产的思考。
“湮灭”一词常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时间的无情。它激发人们对过去和历史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在个人经历中,“湮灭”可能与某些记忆或经历的彻底遗忘有关,如一段感情的结束或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湮灭”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无常:
时光如刃,切割记忆的轮廓, 湮灭的痕迹,在风中轻轻诉说。
在英语中,“湮灭”可以对应为“annihilation”,在物理学中特指粒子与反粒子的相互作用。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彻底的毁灭或消失。
“湮灭”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特定的含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表达彻底的消失和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对“湮灭”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1.
【湮】
(形声。从水,垔(yīn)声。本义:埋没,不被人所知道)。
同本义。
【引证】
《新唐书·魏征传》-始丧乱后,典章湮散。
【组词】
湮没不彰、 湮佚、 湮沉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