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1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11:27
替死鬼: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代替别人去死的人或事物。在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在某种情况下被迫承担不公正责任或后果的人或事物。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替死鬼”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被迫承担另一个角色的罪行或不幸,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社会不公。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不幸地成为替罪羊,或者在非正式场合中用来开玩笑。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政治领域,“替死鬼”可能指代那些被用来转移公众对真正问题注意力的个体或**。
同义词:替罪羊、牺牲品、背锅侠 反义词:受益者、胜利者、主角
“替死鬼”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较长,源自民间对不幸或不公现象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使用场景也有所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替死鬼”常常与牺牲和无奈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牺牲现象。在特定的社会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或揭示某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同情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辜者被迫承担不应有的责任,引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朋友或同事在工作中成为“替死鬼”,被迫承担团队失败的责任,这种经历让人对职场中的不公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替死鬼”作为主题,探讨无辜者的牺牲和对正义的渴望。
通过描绘一个无辜者被迫承担罪行的画面,或者通过悲伤的音乐,可以增强“替死鬼”这一概念的情感深度。
在英语中,“scapegoat”与“替死鬼”有相似的含义,都指代那些被错误地指责或承担责任的人。
“替死鬼”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牺牲现象,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关注和反思社会正义问题。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社会现象。
你就不会多找几个~为你服务。
1.
【替】
(形声。本作“竝”。从竝,白声。竝(bìng),二人并立。本义:废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替。-竝,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替孟明。 、 《诗·小雅·楚茨》-勿替引之。 、 《诗·大雅·召》-胡不自替。 、 《国语·楚语》-唯独居思念前世之崇替。 、 《离骚》-謇朝谇而夕替。
【组词】
久替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