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5:54
生态(Ec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oikos”(意为“家”或“环境”)和“logos”(意为“研究”或“学问”),字面意思是“对家的研究”。在现代科学中,生态指的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一词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次提出,用以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扩展到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生态意识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生态保护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影响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
提到“生态”,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森林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个词也常常唤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选择使用环保产品,参与植树活动,或支持生态友好的企业,以此来实践生态保护的理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生态的旋律轻轻奏响,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是自然和谐的篇章。”
想象一片茂密的森林,鸟鸣声此起彼伏,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生态的美丽和宁静。
在不同语言中,“生态”可能有不同的表达,但其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普遍的。例如,在法语中,“écologie”与英语中的“ecology”相对应。
“生态”是一个涵盖广泛且意义深远的词汇,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我们理解和尊重自然的基础。在个人层面,理解和实践生态保护的理念对于维护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