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10:57
丧仪:指为死者举行的仪式,包括葬礼、追悼会等,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丧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丧”指丧失、死亡,“仪”指仪式、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丧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丧仪是表达对逝者尊重和哀悼的重要方式,也是家族和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丧仪俗,如土葬、火葬、水葬等。
丧仪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爱身边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丧仪可能是参与过的最庄重的仪式之一,它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家族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可以将丧仪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秋风起,落叶纷飞,
丧仪上,泪眼朦胧。
逝者如斯,生命短暂,
愿灵魂安息,永存心中。
丧仪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哀乐、花圈等视觉和听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对逝者的纪念和哀悼。
在不同文化中,丧仪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葬礼可能更注重个人信仰和**仪式,而东方文化中的丧仪则更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参与。
丧仪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和社会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丧仪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情感和社会俗。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